碎梦

By | 2006 年 08 月 03 日

来自California的美国学生Matthew来到了美丽的巴黎学习,惊奇的发现浪漫的法国人把电影请进了展览馆,那里一群热爱电影的年轻人聚集一起沉醉于美妙的光影世界。但,1968年的巴黎是浮躁而流动的。很快“五月学潮”来临,大量警察涌上街头,电影展览馆被政府关闭,一群年轻的学生走上街头游行示威。Matthew在熟悉的电影展览馆前邂逅了美丽的法国女孩Isabell,和她的同胞兄弟Theo。三个热爱电影的年轻人很自然的走到了一起。Theo和Isabell邀请Matthew到他们家做客,Matthew义不容辞的接受了他们的邀请。Theo的父亲是一个作家,但他们俩之间的关系很紧张。

第二天,父母外出旅行,三个年轻人则留在公寓里开始了他们自由的生活:电影,美酒和毛主席语录。至此,一个完美的理想状态形成:没有父母的管制,没有生活的困扰,没有思想的禁锢,没有警察……兄妹俩在Matthew来到之前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猜电影,做“游戏”……

The Dreamers,这个名字再贴切电影本身的内容不过。撇开上面所提到的故事现实背景下的理想状态不谈,单是片中年轻人对黑白电影的模仿的惟妙惟肖,足以让我对导演Bernardo Bertolucci钦佩不已。Theo是个理想主义者,他浑然不顾窗外挥旗而过的示威学生,一心抱着毛主席语录,满腔热血的辩论着“阶级斗争”;Isabell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她对Theo的感情一直含而不露,甚至没有和Theo之外的任何男生约会过,她也爱Matthew;Matthew则像一个现实主义者,一个规则破坏者,他告诉Theo,百万红军拿着红本革命,拿的只会是同一本书,他要求Isa和他约会,就他俩,没有Theo,在影院的最后排,看银幕缩小为邮票大小。Matthew就是片尾示威学生扔出的那块砖,破窗而入,惊醒城堡里熟睡的人们。Theo带着Isa和Matthew融进如潮的示威人群,实践着他的毛泽东思想;Matthew试图劝阻Theo和Isabell的冲动行为,未果,于是绝望的转身离去;破旧的汽车后,Isa紧紧的靠在Theo的怀里,“永远和他在一起”;低机位仰视中的警察们无比凶悍的湮没了孱弱的示威学生们,留下遍地狼藉与灯红酒绿,歌舞升平……

The Dreamers,这个名字能让我联想起的东西太多太多:《天堂电影院》里的放映员阿尔夫莱多告诉小托托的那句“爱电影的人都是孤独的”以及他留给托托的那盘Kiss集锦带;《霸王别姬》里喃喃着“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的张国荣;《两小无猜》里法国所留给我们的那种属于法国人的浪漫,梦幻,乐观与理想主义;以及《梦想照进现实》里本色的老徐,甚至侯孝贤的《戏梦人生》,曹雪芹的《红楼梦》。。。。。。

岁岁梦,梦梦碎,碎碎念念,念念不忘。

2 thoughts on “碎梦

  1. evvls

    多谢你的评论
    我一直以来从中看到的大多数都是情色~~~
    嘿嘿…要重新翻出看一遍!

    Reply
  2. evvls

    很有心的影评
    一直以来我看到的这个影片大多是情色!
    看来要重新翻出看看了,哈哈1

    Reply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