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你想个过瘾

提起王新莲,可能大家能够想到的是那张名为《郑怡/王新莲/马宜中》的民歌时代的专辑。作为第三届金韵奖(第1,2,3届金韵奖是含金量最高的)优胜而步入歌坛的王新莲,早年曾有过诸多著名的单曲(可参考《重逢之王新莲 马宜中 郑怡》专辑曲目),后来又陆续出过几张专辑:1984的《不要太多》,1987年与郑华娟合作的《往天涯的尽头单飞》,1989年的《如果你不认识我》,以及1992年的《安全界限》。但这些专辑对一般内地的听众而言,可能所能有幸听到的寥寥无几,至少我对王新莲的认识也只能局限于对重逢专辑的聆听。

这首《把你想个过瘾》就是出自她在滚石的最后一张专辑《如果你不认识我》中;选这首歌的理由也很简单:很久没有更新了,找一首动听的歌即可。

把你想个过瘾
作词 [王新莲] 作曲 [王新莲]

故意把日子过得整齐一些
故意把所有的人和事情排开
故意把心情沉淀到温柔的谷底
好在想你的时候
挪得出一片空白的地方给你
从你的眼睛到你的声音
从你的动作到你的笔迹
从你的心思到你的身影
把你想个过瘾
其实你的出现是注定的
但我实在不敢相信
其实我无法否认自己的心情
但我不敢靠得太近
我时而欣喜时而抑忧
时而悲伤时而着急
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淹没在
傻傻地专注的眼神里

Daymare

1. 去招行办一卡通,结果把钥匙弄丢了。这距离上次丢钥匙正好352天。不过,这次没有备用的自行车钥匙了,于是拎着车去修车的地儿把锁烧掉了,然后买了把新锁。庆幸的是,修车的地儿不远,一会就到了。可恨钥匙在招行内丢的,找半天却都找不见。年初配的钥匙到今天还没报销呢,现在又攒了一张。该死的手套。

2. 实验室有台机器一直有Autorun病毒,于是闲来无事,拷了个软件去,不想重起就蓝屏,却能进安全模式。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是加载何服务时出错,于是不得不置之不理。

3. 去食堂,叫了份砂锅鱼头,却等了15mins+。别人早打完饭吃完了。难吃。

4. 台灯的灯泡又爆了,还好上次有意识的多买了一个。

5. 今天还没有结束,得警醒一些。

UPDATE:
第二天早上,因为嫌实验室电源噪声大,拆了宿舍的一个安静电源来,结果电源怎么都点不亮;换回原来的,机器也点不亮了。一狠心,买了一个新的电源,航嘉BS3200,送过来后却发现电源插口与主板不兼容;BBS上一问,原来只要把多出的那4个脚推下来就可以用了;刚再次关机准备改造,却发现4Pin的IDE电源线只有3个,而我的机器需要4个。算了,等明天了。

笔记

1. 如何绘制符合投稿格式的插图

投稿的时候一般对插图都有一定的要求,比如,图片大小,线条粗细,字体大小等。比如线条,Matlab绘图的默认粗细是0.5磅,尽管你可以在Plot中设置LineWidth参数来进行更改,或者在图片中右键属性修改,但在大批量的时候总是相对繁琐,且需要对坐标轴分别设置。其实显然Matlab中已经考虑到了这些问题——只要简单的修改一下导出设置就OK了:”File” -〉”Export Setup…” 其中的Size,Fonts,Lines等标签就是用来设置的。

但Matlab似乎对单个点的大小控制很不好,比如一个“·”点,其直径的大小只能精确到5,想要设置为1.5?不中!

2. 如果在分栏时较好的插入符合投稿要求的脚注

一般投稿时都需要合适添加脚注,大致如下图所示:

方法也比较简单:
1. “工具”-〉“选项” 在“兼容性”标签中将选项“按Word 6.x/95/97 的方式排放脚注”
2. “插入”-〉“引用”-〉“脚注和尾注”

Done

BTW:如需自动断词,选择“工具”-〉“语言”-〉“断字”。

随记,学无止境哈,尤其对我这种还没有尝试过Latex的人。

Father and son

喜欢这首Father and son,来自Cat Stevens;喜欢Cat Stevens,来自他那首著名的《Sad Lisa》;喜欢《Sad Lisa》,来自一部我却记不起名字的电影。。。。。。。

凯特·斯蒂文斯是英国民谣摇滚的代表人物,1947年7月21日生于伦敦,原名史蒂文·乔治乌(Steven Georgiou)。当他成为一名国际明星之后,于1979年皈依宗教并放弃了他的音乐事业。60年代中期,斯蒂文斯在哈默史密斯大学期间就开始自己创作歌曲并于1966年以一首《我喜欢我的狗》(I Love My Dog)走红。1968年,斯蒂文斯感染了肺结核,这迫使他暂时停止了音乐生涯。1970年,他以专辑《Mona Bone Jakon》重返乐坛,并受到一致好评,其中还产生了一首热门歌曲《德,阿班维尔太太》(Lady D’Arbanville)。以后,他继续推出专辑《舵手的茶叶》(Tea of the Tillerman,1971)、《数字》(Numbers,1975),《Izitso》(1977)和《回到地球》(Back to Earth,1978)均获得一定的成绩。

不久前,找到他的一份1976年举办的名为“Majikat”的一场演唱会视频资料,喜欢极了他那抱着吉他,闭着眼睛,摇摇晃晃歌唱的样子。

本来打算放《Sad Lisa》作为主题歌曲的,可是突然间,非常挂念我父亲。

Any Way,有Bonus。

Father and Son
一个MTV版本

现场演唱版本1(Majikat)/现场演唱版本2

Father
Its not time to make a change,
Just relax, take it easy.
Youre still young, thats your fault,
Theres so much you have to know.
Find a girl, settle down,
If you want you can marry.
Look at me, I am old, but Im happy.

I was once like you are now, and I know that its not easy,
To be calm when youve found something going on.
But take your time, think a lot,
Why, think of everything youve got.
For you will still be here tomorrow, but your dreams may not.

Son
How can I try to explain, when I do he turns away again.
Its always been the same, same old story.
From the moment I could talk I was ordered to listen.
Now theres a way and I know that I have to go away.
I know I have to go.

Father
Its not time to make a change,
Just sit down, take it slowly.
Youre still young, thats your fault,
Theres so much you have to go through.
Find a girl, settle down,
If you want you can marry.
Look at me, I am old, but Im happy.
(son– away away away, I know I have to
Make this decision alone – no)

Son
All the times that I cried, keeping all the things I knew inside,
Its hard, but its harder to ignore it.
If they were right, Id agree, but its them you know not me.
Now theres a way and I know that I have to go away.
I know I have to go.
(father– stay stay stay, why must you go and
Make this decision alone? )

Sad Lisa
[audio:http://www.box.net/lite/ahvtyj7ii9]
现场演唱版

Wild World
[audio:http://www.box.net/lite/jgaii3id5s]

做了件不厚道的事情

晚上7点,打电话要了4份丽华,说大约半个小时候送到;

7.50,饭还没到,打了电话催;

8.20,打电话,丽华提示过了订餐时间;

8.50,丽华送餐的终于到了。近2个小时!天气状况良好!等饭吃的人早已饥肠轱辘的出去觅食了!于是狠心对送餐的小伙说,不要了。

哎,或许不应该如此刻薄,至少饭可以留下来明天中午热一下吃罢。

Peking CyberLife

Grrr,这篇是写给宅民们的,请大家酌情参考。

昨儿去家乐福,可能因为周一的缘故,店内正在整理,比较零散,所以我找了老半天的Maxwell都没有找到,不得已只好改喝酸酸的鸟巢了。但,还是有收获的,比如,在大堂内看到家乐福在线购物网站开通的消息。目前北京地区只接受500以上订单的定购,五环内免运费,接受现金支付和上门刷卡服务,具体可参考家乐福网站。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果你一次买不足500,可以找其他人凑够500,还是很容易的。

当然其他还有很多在线商场,基本可以满足日常消费需求的,比如:当当卓越京东淘宝请酌情考虑。网上购物的时候强烈建议您使用支付宝,另外配备一、两片信用卡也很有必要。

现在不少信用卡也可以在线还款了!访问这里查看更多介绍。

现支持转入信用卡

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兴业银行、农业银行、光大银行、深圳平安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民生银行,宁波银行(测试中)。

现支持转出借记卡

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深圳平安银行(深圳市商业银行)、深圳市农村商业银行、交通银行(深圳)。

到账时间温馨提示

信用卡入账时间为成功还款操作后的次日24点以前,遇双休、法定节假日顺延。如果没有按时到帐,请拨打银联客服中心电话95516咨询。

其他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呢?对了,可以在北京移动网站自助查询当月详单,更改套餐服务等;可以在淘宝在线冲值话费。

先暂时记这么多吧,以后再补充。

忙与盲

提起张艾嘉,大家想起她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大才女,抑或是她的导演身份,演员身份或者是歌手身份呢?张艾嘉早年随父母移居香港,后来又去了纽约,69年回台,70年左右涉及演唱(时年17岁),随后开始主持、拍广告、制作单元剧并出现出演影片,1976年她获金马奖最佳女配角。

后来罗大佑为电影《闪亮的日子》写歌,与张艾嘉相识,随后不久两人相恋。这是一段对着罗大佑有着重要影响的感情,罗大佑在80年代初期的很多作品尤其是罗氏情歌都有着张艾嘉的影子。最近网上有一段以张艾嘉口气自传体文字(Google: 罗大佑 张艾嘉),其中声称张与罗有过婚姻但终因不和而离婚,但这段关于罗张婚姻的描述基本是莫须有的。80年代初作为情侣的罗和张除了产生了多部优秀的作品,比如张艾嘉的专辑《张艾嘉的童年》,外,两人还与后来台湾的传媒大亨邱复生以及大师黄霑成立了果实音乐工作室(注:根据张艾嘉的回忆录,工作室成立早期黄霑曾有注资,后来因太过繁忙而与两年后撤股,但一直保持有联络),这也对当时的台湾乐坛有着深远的影响。当罗与张的恋情不得不划上句号的时候,罗写了首《是否》送给她,并短暂退出歌坛,辗转香港,纽约,还曾想重操旧业去救死扶伤,至于85年左右重出江湖那就是后话了。

张艾嘉与罗大佑的恋情告一段落之后不久就与另一位大师传出了绯闻——李宗盛。这段恋情持续的时间并不太长,也远不及罗张恋那样缠绵悱恻。只是有传言说,分手的时候李宗盛写了一首《爱的代价》送给张艾嘉。这也就是,为何当多年以后的李宗盛,罗大佑以及张艾嘉能够同台演出时媒体爆炒的原因:还有什么比这具有娱乐性呢?

其后的张艾嘉事业蓬勃发展,除了演戏,也开始涉及编剧(《阿郎的故事》等),导演(《新同居时代》、《少女小渔》、《心动》等)等,并且都获得较大的成功。90年张艾嘉未婚先育得子Oscar,随后奉子与绅士王靖雄结婚,2000年的时候爱子又在香港遭遇绑架……

Grrr….. 似乎太八卦了点,还是说歌好了,不过如果再去好好听听张艾嘉的《是否》以及《爱的代价》,也许我们这些聆听者还是会忍不住为他们那些曾经的过往唏嘘不已的。《忙与盲》这首歌出自张艾嘉的第二张专辑《忙与盲》,制作人就是前面提到的李宗盛,其实李宗盛已经不再是木吉他时代的小李,而是歌坛赫赫有名的大哥老李了:) 。选这首歌,送给我现在的伪忙碌状态,以及曾经的MSN签名档——忙 盲 茫。

忙与盲
张艾嘉
词:袁琼琼 张艾嘉曲:李宗盛

曾有一次晚餐和一个梦
在什么时间地点和那些幻想
我已经遗忘我已经遗忘
生活是肥皂香水眼影唇膏
许多的电话在响
许多的事要备忘
许多的门与抽屉
开了又关关了又开如此的慌张
我来来往往我匆匆忙忙
从一个方向到另一个方向

忙忙忙忙忙忙
忙是为了自己的理想
还是为了不让别人失望
盲盲盲盲盲盲
盲的已经没有主张
盲的已经失去方向
忙忙忙盲盲盲
忙的分不清欢喜和忧伤
忙的没有时间痛哭一场

如何造人?

在等Aimee Mann专辑下载完的无聊时候,给大家讲讲如何造人的故事吧。但在真实的故事开始之前,先给大家介绍一位人物。

氢弹之父-艾瓦雷特·史多雷在1943年~1944年间参加美国国防部高度机密的—曼哈顿计划,此计划促成了原子弹的发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决定拆解剩余的原子弹,在分解的过程中,发生了核泄漏,在受到大剂量核辐射后有些人死亡了,艾瓦雷特也遭受高剂量核幅射线感染,造成他身体的细胞萎缩、脊椎停止造血,体重也锐减30公斤,为了挽救自己的生命,他研发了细胞食物,挽救了自己和同事们的生命,此后产品用于改善人类健康、远离疾病,增强体质。

科学家是伟大的,对吧?

如果您是在课堂里听到您的老师讲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您多半会有上述感慨,当然自己翻阅专业参考书之类的时候也大抵如此;如果您从朋友那里看到(哈,Blog的媒介性)或听到这个故事,你可能会有上述感慨;如果您是从一些媒体或者商家那里看到这段介绍,那你可就得小心了——媒体和商家以及**多半时候都是不诚实的。

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是通过第二种方式,所以我选择了半信半疑,信的部分来源于朋友的介绍,不信的部分则是这位伟大的人物发明了一种伟大的药,既救了自己也救了别人;第二次听到这个故事则是来自于第三种方式:所有的故事基本都与一件名叫Cellfood的营养品有关!这个时候对这个故事的信任度已经降得很低很低。

Google之后发现,基本所有的网站都是原样拷贝上述故事(英文版),同时销售Cellfood这种营养品,除了极个别的网站(基本都是论坛)中有一位用户说,伟大的科学家Everett Storey(又作Everett Lafayette Storey)不存在的,他只是药厂捏造出来卖药的,当然这引起一大堆人的不满,这一大堆人是谁就不用细说了。

那事实呢?一位伟大的科学家,Hmmm。那Google学术搜索如何?用Google Scholar搜索Everett Storey和Everett Lafayette Storey,相关文献为0。一位被爱因斯坦称为“天才中的天才”的伟大科学家,没有任何一篇文献?尤其是在(核)科学发展的20世纪40年代?再去搜ScienceDirectIEEE Xplore。至此,事实基本接近真相了。还有一个地方没有去——Wikipedia!直接搜索Wikipedia并没有发现这位名叫Everett Storey或Everett Lafayette Storey的人存在,但从Google找到了Wikipedia一个被删除的条目

为了把故事简化,我们主观的把支持“Everett Storey这个人是一位虚拟主角”观点的人称为正方,而另一方为反方。正方双方争论的焦点当然是这个人究竟存在不存在:如果不存在,自然无需在Wikipedia上为Cellfood做免费广告;如果存在,显然对Cellfood这方极其有利。比较有发现正方阵营的声音相对较小,而反方的声音理所当然来自于Cellfood下庞大的销售者,这部分Resellers不止在USA,还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占有较大的市场,比如马来西亚,当然国内也有。

到这里,先暂停一下理理思路: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天才中的天才是被Cellfood公司编造出来进行市场营销的;为了把故事圆满,他们不只是编造了他的生平经历,甚至还包括照片;他们把他安排在一个相对有神秘感的曼哈顿计划中,一来吸引大众的注意力,二来则因背景本身的特殊性而使得用户更加信任这种产品;三来神秘故事使得用户更乐于口口相传。所以本文标题所谓的“造人”,指得就是这种以商业利益为驱动而实施的有助于产品推广的虚拟性角色的创造,其本身是欺骗性的,导向是利益性的。

百密必有一疏,纸终究包不住火。尽管Cellfood已利益导向培养了一大批乐于尽心尽力为大讲故事的销售商,却做不到往过刊库中添加天才的文章,也不能使专利局更改专利内容。

再稍微分析一下:
首先,从销售上而言,他们所编造的这个“人物”足够吸引听众的兴趣点:爱因斯坦,核弹,聚变,返老还童,灵丹妙药……这种方法比国内之前的“北大富硒康”“交大昂立一号”(这里特别提示:凡是和著名学府以及科研单位挂钩的营养品,特效药之类的基本都是安慰药;凡事借著名学府以及科研单位之名行过于出格之事的人或单位团体基本都是骗人的)似乎要高明不少。高明之一是,故事背景的安排以及产生的原理等等;高明之二是,通过其他成百上千的谎言去完美着一个谎言;高明之三是,病毒式的销售方式(传-销?)+宣传轰炸+安慰药效益使得他们可以持续获益。

再次,从药品本身而言,在他们宣传的作用下,这不仅仅是媒体宣传,更主要的是使用者的切身体会。但注意:Cellfood对他们产品的描述是:它只是营养品,既不是药物,也不是毒药。这符合了安慰药的另一个元素——无益无害的精神载体。按照一位学医朋友的科普介绍:在疼痛治疗方面,安慰剂效果都能达到60%以上。至于他们所吹嘘的那种完全听不懂的医疗机理,只是一剂更强的安慰剂。

安慰剂在日常生活中也较为常见:比如我们那就有一位大婶被诊断出有癌瘤(具体记不清楚是什么癌了),在医院放弃治疗的情况下,听到那种每天中午就轰炸的暴力式药品宣传广告后去买了几瓶回来喝,竟然到现在都安然无恙。你问问富硒康,昂立一号的用户,肯定也有说它们有奇效的人。但对于方先生所持的针灸就是安慰剂的观点却不太敢苟同。反之,心理作用也有起反作用的,比如大家都熟悉的“杯弓蛇影”的故事,以及05年安徽泗县那起惊动全国的夺命疫苗事件

到这里,似乎偏离主题越来越远了:从莫须有的伟大科学家到颇有奇效的安慰剂,这与造人和关?其实目的就是一个,对周围的人或事多警惕些,因为现在人造的东西太多了。

给自己错的机会

这,似乎又会是一篇读者文风的Post了,但并未我本意,我只是想表达一些想法而已。

一般意义上而言,大多数人是不太愿意听到别人评价自己的成果为“错”的,这大概是因为我们被简单的接受了事实的“对”、“错”二相性,如同孩提时被教育的“好人”与“坏人”那种简单的对立的人的分类方法。前不久看到的一则消息大抵是这个意思:美国一位教授评价他学生的工作大抵分为“错”,“很错”以及“连错的机会”都没有”。“错”与“很错”大抵都可以理解,即“存在问题”和“存在严重问题”,尽管这样的划分有些严谨。至于“连错的机会都没有”,恐怕并不会有太多的人思考过。

瞎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某人创业,获得了资金,但一着不慎,选错了经营发展方向,一败涂地,那他可能会好好的总结——错了,选错了方向;但对另外一个或一些有了他这种经营想法的人而言,他们他们得不到资金,得不到人去验证他们的想法——连错的机会都没有。其实现实中很多人很多时候都是“连错的机会都没有”,而且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方面:生活,学习,生产,科研等等。认为火星上布满黄金,认为爱因斯坦发神经,认为猫狗是一家,认为她/他爱/不爱你,认为自己可以是一位成功的政客。有这些想法不奇怪,甚至有时候想法越怪诞,说明你的思维越活跃,至少没有被太过僵化;但不得不说,绝大多数人在面对自己想法的时候,往往选择的不是去寻找证明自己对错的机会,而是毫不犹豫的放弃去获得“连错的机会都没有”的结果。换而言之,当你发现自己做“错”的时候,不要丧气,相信那些“连错的机会都没有”的人们,还有那些为了获得“错的机会”而奋斗的人们,何其幸运。

给自己错的机会本身没有错。

PS:写文章被老板毙了,发个牢骚先 🙁

透支式思维

没有去搜“透支式思维”是否有一个恰当的学术名词,不过这无关于我对一种自我思维方式的表述。所谓“透支式思维”,指的是人言先于人思的一种方式,其基本特性与大家熟悉的信用卡制度类似。

人们消费的时候,某些情况下需要使用信用卡进行透支消费;在表述自我的时候也可能会出现这种现象,即在表述内容的时候,话语总是先于思维,但这并不意味着不思考,而只是思考略有滞后于言语。滞后的思维检查主要是为了验证言辞的正确性与否,这基本就是一个有良性循环的信用卡还款过程;当发现言语中存在口误,或逻辑错误的时候,一般都会加以修正,这类似于信用卡消费中出现的误消费或误帐单现象,只要解释清楚,基本就可以消除误会,保持良好的记录;当言辞中存在大量错误而不通过自己的思维合理加以改正的情形,基本就是信用卡使用过程中的滥用行为了,这种不考虑信用的行为只能导致聆听者对话语者言辞的不信任,久而久之就上升到品质质疑的高度了。

所以,尽管某些时候透支式思维不可避免,如一些气氛紧张的场合,仍然应当认真思考自己提前支付的言辞是否存在错误,这不只是思维的锻炼,也是一个人品质的体现。善用之,则为敏思者;谬为之,乃沦诳语也。

昨晚,和师兄们谈起“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耻”的时候,我脱口而出:“现在的小朋友多不识保尔·柯察金了吧”,刚说完,就拼命的想,是不是保尔来着?甚幸,这次没错。但之前就好几次失误了。

看来,还是得慎重选择这种方式。